2020-03-07 22:49:20 来源:中国青年报 栏目:学术资讯
近期,在微博、微信朋友圈当中流传着数张论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的网页截图,截图内容为两篇高度相似的硕士学位论文。这两篇论文分别是安徽大学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硕士毕业生刘俊玲的学位论文《档案开放利用的信息安全保障研究》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秘档案学系档案学专业硕士毕业生陈振的学位论文《档案开放利用与信息安全保障研究》。记者从中国知网下载两篇论文比对后发现:这两篇论文的正文部分高度相似,连中文题目、摘要、关键词,甚至致谢语都到了近乎一字不差的程度。山东大学已经注意到了这一情况,目前正在处理此事。(澎湃新闻1月25日)
几乎原封不动的抄袭,这着实令人震惊。抄袭者可能并不知道他的论文会被论文数据库收录,终究显原形。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建立学位论文数据库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建立学位论文数据库开放学术资源,一定程度防止抄袭行为。
我国高校为防止学生抄袭或者重复研究,已经在研究生做学位论文时建立了学术查新制度,而这起抄袭事件之所以发生,可能是当事人利用了时间差——抄袭的是还没有被学术论文数据库收录的论文。据报道,刘俊玲的学位论文《档案开放利用的信息安全保障研究》完成于2012年4月,陈振的学位论文《档案开放利用与信息安全保障研究》完成于2013年4月。
有舆论质疑导师为何没有发现抄袭,要求追究导师的责任,从广义的导师责任看,导师应对学生抄袭负责,但是在还不能查到其他论文时,要导师发现学生抄袭,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是当前,一个导师带的学生比较多,导师和学生并没有多少共同研究的经历。导师在这一事件中,最大的责任,是没有培养学生的学术规范意识。
学术规范意识的一个最基本的常识是,对于学术不端,不能有任何侥幸。学术是社会公器,学位论文不只派申请学位的用场,还是公共的学术资源,要向社会开放。近年来,我国借助互联网技术,正不断加大学术数据库建设,这有利于学术资源共享,也让学术从封闭逐渐走向开放。
在封闭的学术环境中,学术不端是比较难发现的,因为很难查到抄袭的源头,除非对这一专业领域特别熟悉,或者撞到当事人身上被发现,而在开放的学术环境中,学术不端被发现的几率就变大,至少,不敢再明目张胆地抄袭——就像这起事件,有网友就调侃抄袭者“太笨”“太懒”。随着数据库功能变得强大,技术会对抄袭形成新的震慑力量。要让所有学生意识到,只要有学术不端行为,就会是一颗“定时炸弹”,公开的学术资源库,会让抄袭无处藏身。
目前,我国还只是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收录,笔者建议,在要求本科生撰写学位论文的情况下,还有必要收录本科生论文。这可以治理本科学位论文抄袭情况严重的问题——一些学生以应付的态度对待本科学位论文,复制粘帖“炮制”论文,如把这些论文收录进数据库,就很可能会被发现。而如果大家认为本科生学位论文没有多大学术价值不必收录,那就应该审视要求本科学生撰写学位论文的必要性。
当然,靠技术手段来追查学术不端,并不能彻底遏制学术不端,还需要完善导师制和学术评价体系,要让导师用自己的教育声誉和学术声誉保障学生培养质量,引导学生追求学术理想,形成学术诚信与尊严意识。
本网站部分文章转载自互联网以及作者的分享,如本网站所引用的文章涉及著作权问题, 请您及时通知本站,我们将及时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