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查重

【青年里】2020学术“巨作”:论导师的优良感和师娘的优美感

2020
01/15
14:03:44
早检测网

2020-01-15 14:03:44   来源:早检测网   栏目:学术资讯

我们应当努力奋斗,有所作为。脚踏实地的每一步都表明,我们没有虚度年华,并在时间的沙滩上留下骄傲的足迹。

关注微信公众号青年里,领取更多毕业免费福利



1


这两天,一篇7年前刊发于中文核心期刊《冰川冻土》的论文引来了众多网友的围观。

 

作者在论述生态经济学的过程当中,列举导师程国栋夫妇的事例,进而阐述“导师的优良感”和“师娘的优美感”。


这令一众硕博感慨万千:此君真乃我辈楷模!

 

其论文娱乐性和严肃性形成巨大反差,引发网友争议。

 

甚至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榜。

 

论文的标题为《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I):集成思想的领悟之道》。

 

其中,内容分为“美与道”、“导师的崇高感”、“师娘的优美感”、“生活之美与人生大道”及“结论”5大部分。

 

发表在《冰川冻土》期刊2013年第5期,洋洋洒洒数万字,占据了当期期刊30多页的版面。

 

论文第一部分,作者先分析了“美与道”,认为“求道和寻美是一致的,如果你能找到大道,也就寻到了大美”。

 

而寻美和求道,需要找到一个具备崇高感和有美感的“佳人”,导师和师娘

 

论文第二部分,着重“论述”了导师的“崇高感”。

 


“导师提倡十年铸一剑,他的见识像天路一样高远而深邃;导师提倡江海纳百川,他的胸怀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平静;导师倡行长空挥彩笔,他的精神就像时空一样玄妙而永恒......”



导师之所以能成功,靠的就是“目中有人”、“做事情传承历史意义”、“处事公正和蔼可亲”……

论文的第三部分则是对师娘展开赞美。

 

作者指出,师娘其实能力很强:懂英文、打字速度快、每天带着导师散步。人美心善:外貌端庄秀美、给某小学捐款5万元。


还专门制作了十分严谨的“和谐统一的天人之际图”来形容导师和师娘的和谐完美关系。

 

以及导师崇高感和师娘优美感统一的对照表,包括了仁义礼智性。

 

最后,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带普适性的人的发展之路。

 

并从敬、大和小、小中见大、见大要有阶段性、忍耐和控制论、以及传承等角度阐述了人生大道中的要点。

 

论述的目的,不仅是能带来一系列成果,更是指引着光明的前进方向。

 

论文分为上下两篇,这还只是其中之一。

 

第二篇是“理论框架与集成实践”,文中再次提及导师的“英明”指导。

 

在结尾处,附上一首《闲想鹤仪形》送给导师和师娘。

 



2



论文的作者,名叫徐中民,是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研究员。

 

他是冻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国栋第一位从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硕士生,是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理事等等等等。

 

他的论文引用率在地理学科口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排名第一。

 

而论文中提到的“导师”程国栋,是冻土学家,中科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也是《冰川冻土》的主编。

 

随着论文在网络上发酵,《冰川冻土》官方发布《撤稿声明》,并对审核的不严谨进行道歉。

 

同时,中科院发表声明称,论文与期刊学术定位不符,将成立调查组开展调查。

 

在接受采访时,程国栋说:


这两篇文章的发表我事先一无所知,但作为主编事后没做任何处理,应负重要责任。


我已正式向领导申请引咎辞职,辞去主编的职务,并对由此造成的不良影响,诚恳地向广大读者道歉!


 

徐中民则说:


这两篇文章的立论是没有问题的,自然科学需要有文史哲的背景,要转化思维方式,要转过身来看边上人的优点。



而他写这两篇论文,是对未来景象的一种描述,主要证明的是发展理论。

 

这篇长达30多页的论文还被编成了一本书出版,叫《生态经济学的集成研究框架》,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一共50页。

 

这本书的推荐人是“导师”程国栋,推荐内容是:


科研人员要成其大,

一要有十年铸一剑的精神;

二要有江海纳百川的气度;

三要有长空挥彩笔的志向。



另外,有网友发现,徐中民的“奇葩”论文,远不止这两篇。

 

比如《卓越之路——变化、持久和永恒》,把科研论文写出了哲学玄幻小说的范儿。

 

比如《风行水上——论科研人员之道》,频频出现“修炼”、“应对妖魔鬼怪”、“防止走火入魔”等字眼。

 

比如《幸福之路——生态经济涣有丘的序幕》,分析导师风行水上的三步舞曲。

 

这些论文都无一例外地发表在《冰川冻土》上。

 

而《冰川冻土》是我国冰、雪、冻土和冰冻圈研究领域唯一的学报级期刊。

 

这是一本由中国科学院创办、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主管的期刊,等级是北大核心期刊,CSCD核心期刊。

 

 



3



事件被爆出来后,网友们的评论一时间也炸开了锅。

 

有网友说,纯属为了拍导师马屁。

 

也有网友说,作者是在反串黑,是一次行为艺术。

 

作者实际上是在利用反讽的手法,隐晦地表达自己所受到的不公待遇,是被学阀压迫下的孤嚎。

 

还有网友说,问题的重点是为什么与学术无关的东西会出现在核心期刊上。

 

要想在《冰川冻土》上发表一篇论文,每篇发表的稿件都需要经过4次审核,编辑初审,两名外部专家再审,程院士终审,这一套严格的审核流程。


可现在却被发现屡次出现这样的纰漏。

 

更为讽刺的是,徐中民的论文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项目资助总金额为200万元。

 

在200万基金的资助下,有5部“著作”。


其中,前两篇是合著,第三篇和第五篇是校对。

 

《生态经济学的集成框架研究》是唯一的专著,里面内容什么都有,唯独看不见“科研”。

 

如今,7年过去了,要不是被人扒出来,估计作者、导师及期刊编辑们,这辈子都不会再想起这件事。

 

其实,对于这些狗血剧情,学术圈近些年一直在一桩桩不停地上演。

 

2019年2月,翟天临在直播中一句回答“知网是什么”,被扒出博士论文抄袭,学霸人设崩塌,掀起了学术圈的轩然大波。

 

2019年7月,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徐承彬,学术造假,存在严重的论文抄袭和学术不端行为。

 

2019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新进杰青高庆蕾教授,被爆出涉嫌学术造假。

 

其科研中的数据被发现存在PS修改痕迹,一组数据被重复使用。

 

2019年11月,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被曝18篇论文造假,陆续被曝出其论文造假数量超过40篇。

 

同样是11月,北大教授饶毅举报武汉大学李红良等3人,存在多年持续学术造假行为。

 

这样的新闻,随手一搜,比比皆是。

 

而每一次被爆出来的新闻,都是一记打在认真读书、做研究、搞学问的人脸上的耳光。

 

 



4



我国有超过200万的博士和硕士,才结束的考研就有341万人报名,每年有大批的学子争先恐后地进入高校。

 

他们中成天钻研学术、少有回报却依然不舍昼夜的有大把人在。

 

知乎上有人问:搞科研很苦逼,你为何还要搞科研?

 

有个网友回答说:


因为乐意。

因为这里有摄人心魄的美。

因为干别的事情觉得空虚。

因为往前探索可以给我无上的成就感。

因为我也想出一份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高校一向被视为精神高地,神圣而不可侵犯。

 

而这高地的根基,来自每一个科研工作者的自律。

 

一旦被动摇,失去的不仅是某个人、某个研究机构的信誉,还会动摇人们对科学研究客观性、严肃性、可靠性的信任。

 

唯有热爱,才如此关注;唯有关注,才有所期待。

 

所以,当翟天临学术造假被爆出来后,莘莘学子会群起而攻之,广大网友会群嘲、会痛骂。

 

无论此前你的身份是普通人,是文体明星,还是商界巨头,只要想戴上学位这顶象征着荣誉的帽子,就必须接受对其真实学术水准、学术道德的审视。

 

因为,这是教育公平的真正含义之一。

 

如果有人凭借其他种种非学术能力来获得学术上的光环,那么作为社会公平基础的教育公平,将荡然无存。

 

有个网友在徐中民事件中评论:


比起可笑,这篇论文更可怕的地方在于,你开始能从很多事中发现,真的有一些人在以完全认真严肃的心态,在干着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

而这些人,竟然已经到了高等学府、核心期刊这种层面。



这些人明目张胆地霸占着国家最优厚的资源,却如同跳梁小丑一般,没有灵魂、没有挣扎地为更高阶者翩翩起舞。

 

在另一间实验室,另一所高校,却有无数为了发表论文而焦虑、脱发、失眠的研究生们、研究员们。

 

这又要让他们该如何自处?

 

中国经济史权威学者李伯重教授说:


必须真心诚意,真正把学术当回事,而不是玩学术。



因为,你多坚持一分,学术圈就会清白一分,这片精神高地的根基就会更牢固一点。



本文【【青年里】2020学术“巨作”:论导师的优良感和师娘的优美感】链接地址为: https://cdn.zaojiance.com/news/xszx/1065.html

本网站部分文章转载自互联网以及作者的分享,如本网站所引用的文章涉及著作权问题, 请您及时通知本站,我们将及时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