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查重

学术抄袭为何难以遏制?

2018
09/07
15:42:41
早检测网

2018-09-07 15:42:41   来源:wells   栏目:学术资讯

近年来关于“学术抄袭”的事件屡屡发生,抄袭率检测​甚至高达百分之百,相当于一字未改,那么这些抄袭事件的根本原因在哪?

  近年来关于“学术抄袭”的事件屡屡发生,抄袭率检测甚至高达百分之百,相当于一字未改,那么这些抄袭事件的根本原因在哪?难道仅仅是因为学术不端?或许未必于此,正如某设计领域专家所言:“一位优秀的艺术设计师为何只能以专著、论文进行职称的评聘,难道一件优秀的设计作品不行?”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高校在职称评定、晋升等制度方面的不完善、不健全问题。

  毋容置疑,抄袭是一个贬义词,它不仅仅是学术道德问题,更关乎与作者的个人品行。抄袭无异于偷盗,君子不耻,对于是否构成抄袭,一般并不难分辨。这就好比小偷被当场抓到现行,人赃并获,东西是谁的,大都各有其主,小偷并不能凭空变出,所以难以抵赖。但学术抄袭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你可以一字不落的直接复制粘贴,抄袭率检测能到100%的文章,也可将他人的文字重新组装,改头换面,删掉几个无关紧要的句子,让论文检测系统也没有办法。

  抄袭一旦与学术挂钩,就变得意味深长起来了。一个是令人不耻的下三滥行为,一个是听上去高大上的智慧体现。然而这两个看似天壤之别的概念现已成为了一个完全不可拆分的热门词汇。偷窃者就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相比之下,学术抄袭更加令人厌恶,它一方面道貌岸然,以学术的名义做着偷窃的事实,本质上来讲其实就是小偷;另一方面,学术抄袭也让抄袭者实现了名利双收,轻而易举地获取和赚取了更多利益和社会资源,而对于那些真正专注于学术的研究者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讽刺。

  偷窃行为,普通人都很痛恶,在具有较高知识背景和教育层次的学术圈为什么屡见不鲜呢?究其根源,还是人性的贪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是人的本性使然。

  正如自食其力在偷盗者看来是过于辛苦一样,学术研究想要真正有所突破和成就也绝非易事。因此,如果他人的钱财近在咫尺、唾手可得,很多本来内心摇摆的普通人可能就会走上盗窃的道路。同样,如果学术研究带来的名利诱惑大到足以突破研究者的心理底线,而整个社会对抄袭剽窃行为约束不力甚至默许纵容,某些知识分子骨子里仅存的那一点点矜持和羞耻感就变得微不足道,甚至会发酵、传染,学术抄袭大行其道就是必然的了。

  在今天高度发达的网络背景下,一次又一次对学术抄袭的曝光总能引起一阵阵义愤和骚动,人们对于学术抄袭的不满似乎远远超过了车站广场或者公交地铁里的小偷。大家潜意识里的台词是:原来不仅看上去贼眉鼠眼的人会偷东西,文质彬彬的人手脚也不干净啊!但公众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一个事实:没有人生来就是小偷,学术抄袭也不是学术研究的必然产物。

  人都是这个社会的产物,学术亦然。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学术抄袭大行其道的背后,是大家早已心知肚明的利益共同体。研究者(有的只能称之为写作者、键盘侠)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科研任务、晋升职称,学院学校、单位部门要形成一个个完美的数据表格、汇报材料以便向上级争取更多的资源和补贴,数不清的各类期刊同样也需要内容输出、创收以及人情往来……在这样一个讲究竞争和效率的时代,每个人都各司其职,似乎每个人、每件事都在追求效率,包括学术研究这个本应是“慢工出细活”、耐得住寂寞的领域。因此,学术抄袭固然可恶可恨,但仅仅指责个体的抄袭行为是不客观的,也不公平。

  学术抄袭现象人人喊打,但人人难打。喊得出口,下不了手,因为这手被太多的东西掣着肘。一个健康有序的学术生态,不是靠喊喊口号、树几个反面典型就能建立的。只有真正还研究者以尊严和空间,尊重学术规律及价值,才能从机制上遏制学术抄袭。


本文【学术抄袭为何难以遏制?】链接地址为: https://cdn.zaojiance.com/news/xszx/71.html

本网站部分文章转载自互联网以及作者的分享,如本网站所引用的文章涉及著作权问题, 请您及时通知本站,我们将及时妥善处理。